巴山之魚何以暢游“三省”——川陜渝毗鄰三地人大攜手巡河護魚記
從大巴山南麓的重慶城口縣,順流而下至四川省萬源市,最終游進陜西省紫陽縣內的漢江,市級保護動物漢水扁尾薄鰍、國家二級野生重點保護動物多鱗白甲魚等魚類,沿128公里長的任河,優哉游哉暢游“三省”。這背后,是川、陜、渝毗鄰三地持之以恒推動任河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結果,也是三地人大協同監督、巡河護魚等取得的顯著成效。
任河發源于重慶城口、巫溪和陜西省鎮坪三縣交界的大燕山,是長江左岸二級支流漢江上游的最大支流,在陜西省紫陽縣匯入漢江。近年來,城口縣人大與萬源市人大、紫陽縣人大,協同監督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助力禁漁、攜手巡河,助推任河流域水質達標率100%,穩定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標準,讓漢水扁尾薄鰍、多鱗白甲魚等十多種特有魚類暢游全流域。
不久前,三地人大代表再次齊聚陜西省紫陽縣任河之畔,開始了為期一天的協同保護任河流域生態環境視察活動,還聯合組建了協同保護任河流域生態環境人大代表聯絡站。
人大代表跨省搭檔巡河
一個塑料袋、一個鋼鐵夾、一袋宣傳單,準備好“三件套”后,城口縣龍田鄉人大代表、龍田鄉衛星村黨支部書記蘇柳又出門巡河了。作為一名河長,蘇柳要巡視的任河河段有5公里。
每隔幾天,蘇柳就帶著“三件套”沿河岸巡查。在她的工作清單上,除監測水質、清理垃圾、排查污染源外,還要向村民、游客宣傳環保理念,確保大家都能遵守禁漁規定。“‘白魚’(多鱗白甲魚),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售賣和食用白魚,都是違法的。”
為更好護河,蘇柳還與四川省萬源市白果鎮人大代表、鐘停壩村黨支部書記曾倫文組成了“跨界搭檔”,共同巡河推動解決污染問題。今年以來,這兩個毗鄰鄉鎮先后發動鄉鎮人大代表30余人加入到民間河長隊伍。
多鱗白甲魚是我國特有的名貴淡水經濟魚類,系國家二級野生重點保護動物,因極其狹小的地理分布和稀少的種群數量被稱為水中“活化石”。發源于城口縣東安鎮老鴉鋪七星洞的任河,正是重慶境內多鱗白甲魚的主要分布區域。
巡河與護魚同步,正是任河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個縮影。任河沿大巴山南麓,由城口經四川萬源、陜西紫陽,注入漢江。包括城口縣在內的任河流域,也因此成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源涵養生態建設區。
一河跨三省,如何保障水質水量?答案是推進流域共治。近年來,在城口、萬源、紫陽三地人大常委會助推下,三地河長(制)辦公室聯合印發了《任河跨省河流聯防聯控機制工作方案》。方案發布以來,三地聯合開展跨區域巡河行動、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執法專項行動,聘請河道保潔員700余名,開發護河公益性崗位60余個。
全流域行動推動禁漁
初冬的嵐溪河,流水潺潺,水色如碧,大大小小的魚群在水中歡嬉追逐。
嵐天鄉地處城口縣東北部,是任河的重要源頭,百里生態畫廊嵐溪河縈繞全鄉。從2014年開始,嵐天鄉為筑牢水生態,保護漁業資源,開啟了十年禁漁。
“我們護魚隊也是在那一年成立的。”嵐天鄉人大代表、鄉護魚隊隊員方選平介紹,7個人護魚隊將嵐溪河分為7段巡護。“白天不間斷、晚上兩三遍,發現違規的立即糾正。”
方選平回憶說,最初實施禁漁時,當地漁業資源極為匱乏。為保護魚類資源,護漁隊每人負責巡查一段河流,發現非法捕撈行為就立刻處理。除常規巡邏外,嵐天鄉還投入30多萬元,建設了7公里長的光纖視頻監控系統,確保全天候、無死角地監控水域情況。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嵐溪河的水質逐步恢復,水生生物種群多樣性逐漸改善。任河的水質也越來越好,魚兒也越來越多,鄉村旅游業也逐漸興旺,吸引來大量游客。城口縣相關部門數據顯示,堅定推進長江十年禁漁行動以來,該縣境內魚類種群數量已恢復至46種以上。
與上游同步行動外,陜西省紫陽縣還在域內的毛壩鎮、高灘鎮建立任河國家級多鱗白甲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定期開展任河流域增殖放流活動,僅去年6月就一次性投放包括多鱗白甲魚在內的各類魚苗10萬多尾。
謀劃整體共治新行動
如今,多鱗白甲魚、漢水扁尾薄鰍、中華細鰍等十余種魚類貫通“三省”暢游,已成為任河流域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生態新畫面。
跨三省市的任河,往往面臨銜接問題,有時會“管住了下游,管不了上游”。為持續推進流域生態環境保護,2024年初,城口、萬源、紫陽三地人大常委會同步審議通過關于加強任河流域共同保護的決定,解決三地人大如何協調配合、聯防聯控、共同保護治理的問題。
三地人大的這一共同行動,明確了三地在任河流域生態保護中的權利與義務,對流域內的資源開發利用、污染治理標準、生態修復責任等作出了詳細規定,確保任河流域整體治理效能最大化。同時,該決定為三地在生態補償、糾紛調解等方面提供了制度依據。
自2022年起,三地人大常委會開始協同合作,共護任河流域生態環境。三地人大常委會先后簽署了《協同助力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區建設合作協議》《協同監督任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協議》等,從流域整體性和生態完整性出發,建立起川陜渝三縣市人大任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聯合監督機制。
11月29日,城口、萬源、紫陽三地協同保護任河流域生態環境人大代表聯絡站正式組建,成為三地人大協同合作的又一個創新。這是三地人大謀劃流域整體共治的最新行動,為三地人大代表提供了交流互動、共商共護任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陣地。
關鍵詞: